亚星手机版正网

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少儿读物 > 儿童文学 > 中国儿童文学

挺进第三极/青藏高原来了科考队

  • 定价: ¥32
  • ISBN:9787572232138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浙江教育
  • 页数:138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挺进第三极》一书,集中描写科学家们对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
    “极地”充满危险,却也美妙绝伦。科学家们行走在艰险里,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却也收获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太阳照耀下,冰雪闪着晶莹的光亮,那些光亮如星星般璀璨,照耀在我们的生活里,照耀着我们的过去、现在与将来。于是,我们跟着科学家走向“极地”,去采撷一片极美的光亮。

内容提要

  

    本书所描述的就是我国科学工作者近一百年来对青藏高原的极地探索经历,涉及冰川学、大气学、地球物理学、地脉学等多个专业。在那些峥嵘岁月里,在高寒低氧、冰雪皑皑的高峰山巅,无数科学家将生死置之度外,忍受着风吹雪打,忍受着烈日暴晒,忍受着高山反应,行走在危险的泥沼里,攀登在皑皑的冰川上……如今他们中有的人牙齿掉光了,有的人头发掉没了,可他们依旧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媒体推荐

    旗状云、背风波动、第五缝合带是怎样被发现的?希夏邦马峰的冰芯是如何钻取的?在《挺进第三极》中,你都能找到答案。在阅渎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回忆起自己在青藏高原的岁月,回忆起可亲可敬的队友们,作者优美的文笔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感动。
    ——科学探险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高登义
    青藏高原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一片片巍峨的山峰,不仅记录了沧海桑田的奥秘,也记录了科考队员们的峥嵘岁月。在高寒低氧、冰雪皑皑的高峰山巅上,他们经历过哪些险境,有过怎样的奇妙际遇,又发现了哪些科学奥秘?让我们一起在书中寻找答案吧!
    ——古ayx爱游戏官方app平台入口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陈万勇

作者简介

    杨丰美,湖南浏阳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湖南报告文学》编辑部主任,长沙市作家协会报告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长篇报告文学《先声》获长沙市“五个一AYX爱体育”奖。作品散见于《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湖南报告文学》等多种刊物。

目录

引子  晶莹剔透的冰雪光
第一章  艰难的拓荒
珠峰奇遇
登极取义
高山之巅的大气环流
关键年
神奇的石头
地球深处的回音
钻取海拔最高的冰芯
攀登国际“高峰”
后记
参考书目

前言

  

    茫茫大地上好似铺了一床厚厚的白棉被,软软的。
    “救命啊,救命啊!”只听得前面传来惊慌失措的叫喊声,人却没见踪影,那声音是从“白棉被”覆盖的山体中间传来的。
    大伙使尽浑身力气,三步并作两步朝着声音跑去。
    只见在“白棉被”底下埋着一条裂缝,在冰裂缝中卡着一个箱子,叫喊的人就吊在箱子上,在他的脚下,是深不见底的深渊。
    大家七手八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连箱子带人地拉了上来。刚刚才跟死神打过交道的队友此刻瘫坐在冰雪地里,全身哆哆嗦嗦直发抖。
    这是1997年发生在希夏邦马峰海拔6000多米冰雪平台上的一幕。那会儿,科学家们正向着希夏邦马峰7000米海拔位置行进,准备掘取当时海拔最高的冰芯。
    行走在高海拔的冰天雪地里,对人类来讲是一种极限挑战。一眼望去,晶莹洁白的冰雪山地奥秘无穷,危险却也无处不在。除了被隐藏起来的冰裂缝、冰窟窿,天也随时会变换脸面。一旦天空飘来几朵乌云,很可能马上就是狂风大作、飞雪压顶。风雪过后,太阳出来,极强烈的紫外线可以直接将人的脸晒脱皮……
    极地作业,其艰险是常人无法想象的。青藏高原绵延25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极”之称。
    在“世界屋脊”最南缘,静卧着一条巨龙,它的名字叫喜马拉雅山脉。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8000米级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静静伫立。
    这些极高山脉和高峰被称作“生命禁区”,而恰恰是这些“生命禁区”静悄悄地卧在苍茫大地上,随着时间推移,历经沧海桑田,记录下了这个世界的奥秘。科学家来了,他们肩负家国使命,挖掘这些奥秘的路途再艰险,他们也非去不可。
    与高峰极地相对应的,是地球深部,那是另外一种同等艰难的“极地”探索。
    与青藏高原下的地球内部取得某种联系,是一项技术含量高,对团队协作要求也高的科学考察任务,可中国人还是完成了它。其中不乏惊心动魄的经历,科学家们却不畏艰难。
    本书所描述的就是我国科学工作者近一百年来对青藏高原的极地探索经历,涉及冰川学、大气学、地球物理学、地脉学等多个专业。在那些峥嵘岁月里,在高寒低氧、冰雪皑皑的高峰山巅,无数科学家将生死置之度外,忍受着风吹雪打,忍受着烈日暴晒,忍受着高山反应,行走在危险的泥沼里,攀登在皑皑的冰川上……如今他们中有的人牙齿掉光了,有的人头发掉没了,可他们依旧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极地”充满危险,却也美妙绝伦。科学家们行走在艰险里,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却也收获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太阳照耀下,冰雪闪着晶莹的光亮,那些光亮如星星般璀璨,照耀在我们的生活里,照耀着我们的过去、现在与将来。于是,我们跟着科学家走向“极地”,去采撷一片极美的光亮。

后记

  

    北京的初秋,树上的叶子黄得金灿灿,一丛一丛,一片一片,美得令人沉醉。
    有一群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通常是见不到这样的美景的。嫩叶刚刚抽条,他们就背上了远行的行囊,等再回到家乡,往往已是枯木萧索。他们用青春、用健康,甚至用生命所投身的,是一项关乎全人类的伟大的使命。这项伟大的使命叫作青藏科考,这群勇敢的人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名字——“老青藏”。
    20世纪5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事业随着祖国迅猛发展的脚步而发展。从无人禁区到原始森林,从巍峨冰川到幽深峡谷……这项涉及地理、地脉、土壤、冰川、动物、植物、大气、地球物理、古活性、湖泊、地热等多个学科,牵动我国上千位科学研究人才的伟大事业,在世界科学史上写就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在过去几十年里,青藏科考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这一阶段国家组织了大规模的青藏科考,上千位科学家参与其中,取得了数以百万计的第一手资料。由于其影响之大,成果之丰,1973—1992年的综合科学考察也被称为“第一次青藏科考”。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3年,这一阶段紧密结合青藏高原当地的经济和ayx爱游戏官方app平台入口需求,开展区域资源合理开发、生态ayx爱游戏官方app平台入口恢复与治理、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研究工作。第四阶段大体为2004年以后至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之前,这一时期考察研究走向深入,国际合作走向深入。 为了将青藏科考全面、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和纪红建老师共同创作了《世界屋脊的光芒》一书。这本书于2019年10月由浙汀教育出版社出版,是中国科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组织创作的“‘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中的一本,写作的主体内容集中在青藏科考第二阶段,即第一次青藏科考。“青藏高原来了科考队”是在浙江教育出版社编辑老师的鼓励下,经合著者纪红建老师的同意,由我将《世界屋脊的光芒》一书进行二次创作后改编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一套丛书。 为什么要将《世界屋脊的光芒》进行了二次创作,推出青少年版呢?是因为我们都深感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一个写作者,我非常希望能用文学的方式让我们的青少年了解青藏科考这段峥嵘历史,知道中国科学发展道路上有这么一批爱国爱民、无私奉献、不怕牺牲、兢兢业业的老科学家在默默地付出。哪怕这套书能对我们的青少年有一丁点的启示意义,能对帮助青少年打开科学之门有一丁点的好处,我都觉得很欣慰。 事实上,青藏科考兜兜转转几十年,很多人随着青藏科考的脚步从一头乌发的年轻人熬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但“老青藏”们的满腔热情还未消减,他们总觉得那里还藏着很多奥秘,还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和厘清。青藏科考的队伍是一支怎样的队伍?青藏科考有一些怎样的发现?“青藏高原来了科考队”丛书将为青少年读者尽可能地解答。为了写好这套书,让它以比较合适的方式与青少年读者见面,我在原来采访近20位科学家的基础上,又阅读了大量与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相关的图书,尽可能地增强这套书的故事性和可读性。 《挺进第三极》一书,集中描写科学家们对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在前文中,读者朋友已经阅读了具体内容,我就不加赘述了。那些故事大多数来自老科学家的亲口讲述,或是他们留下的文字资料。其实,老科学家本身的经历,就是一本厚重的书。以下,我想与读者朋友分享几个与《挺进第三极》息息相关的老科学家的故事。采访这些老科学家的时间集中在一个黄叶飘飞的金秋。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一、珠峰旗云
    在科技尚不发达的20世纪30年代,一位气象学研究者到青藏高原能做什么?
    “独行侠”徐近之在拉萨八廓街房顶上第一次放上了量雨筒,又在当地建起了高原上第一个测候所。
    徐近之是民国时期的地理学家,也是地理学界早期进藏的先驱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青藏自然地理资料》对后世研究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在那时的青藏高原上,条件极为有限,没有可以直接测量海拔的好办法,而徐近之又必须测定海拔,怎么办?他冥思苦想,突然有了灵感。“咦,随着海拔的升高,沸点也会不一样,那么,是不是可以用沸点的高低换算出海拔的高程呢?”徐近之自个儿嘀咕着。
    这法子自然是可行的,也帮了徐近之不少陀。后人将他这套方法称为“煮沸法”。
    再往上,就是珠峰地区了。在这座世界最高峰的面前,徐近之像其他所有虔诚的卫士一样,不自觉地仰起了脑袋。闯入眼帘的,是一座白皑皑的高峰,望不见顶,仿佛是直接插入了云端,多么肃穆和冷峻!他细细观察着,期待看到山峰之外的其他景物,直到一朵朵可爱的白云闯入他的视野。啊,还有这么可人的“小家伙”,徐近之完全被云朵吸引了,他顾不得身体的不适,追着云朵的方向跑,云朵仿佛化成了一个个问号,“问号”又跑进了徐近之的脑子里。“这云朵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他不断问自己。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不容易。徐近之是花了多少时间,经过怎样的艰难跋涉才找到的答案,我们不得而知。总之,最后他找到了答案。在他留下来的资料里,我们看到他对这一天气现象做了详细的记录,他写道:
    珠穆朗玛峰东南面上升的潮湿气流和强烈的西风相遇时,山头遂有向东伸出的旗状云。
    在这句话中,他不仅讲明白了云朵形成的原因,还给它取了个美丽的名字——旗状云。这就是科学家对珠峰“旗云”的首次记录。
    再后来,徐近之继续行走,继续探索。奇妙的极地和高峰也回馈给了他变幻莫测、神秘万千的新景色。
    二、黄金搭档
    在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的办公室里,刚刚完成一本黄土研究书稿的刘东生正在冥思苦想。
    后来被誉为“黄土之父”的刘东生,此时研究黄土已整整十年了,他心中存了一个大大的疑问:我国的黄土与青藏高原及其高耸的冰川有没有关系?思来想去,他觉得自己得去青藏高原走一趟!
    正当他想得入神时,咚咚咚,敲门声响了起来。一开门,原来是老队友施雅风!大名鼎鼎的施雅风是我国冰川学的开创者之一,也是冰川研究的领军人物,被誉为“中国现代冰川之父”。
    “刘先生,我刚刚接到任务,要组建一支科学考察队配合中国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我第一个就想到了先生您!可愿同往啊?”施雅风屁股还没坐到椅子上,就欣喜地将此行的缘由抛了出来,他实在是有些激动。
    这可真是想什么来什么。刘东生正在为心申的疑虑犯难,没想到机会就来到了面前。“当然,当然!”刘东生满口答应着。
    这两位学界的翘楚一拍即合。得到了刘东生的支持,施雅风匆匆忙忙赶到竺可桢那里,跟他作了汇报。
    P6-8

 
XML 地图